在人类历史上某个时候,要避开蝙蝠可能轻而易举,但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正在改变这个星球,破坏野生栖息地,结果是加速疾病的传播

在人类历史上某个时候,要避开蝙蝠可能轻而易举,但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正在改变这个星球,破坏野生栖息地,结果是加速疾病的传播。作家丽贝卡J‧怀特(Rebekah J White)和奥利‧拉古尔(Orly Razgour)在2020年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一篇关于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疾病的综述论文中这样说,“因为森林砍伐、城市化和农业集约化生产等类土地利用变化的出现,这些[人畜共患]病原体的传播和传播风险正在加速。”

现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已居住全球60%的人口,而快速的城市化仍在进行中。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0年至2010年,东亚地区有近2亿人迁入城市生活。

过去,蝙蝠栖息地的破坏曾导致尼帕病毒的爆发。1998年,马来西亚爆发的尼帕病毒导致100多人死亡。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森林大火和当地的干旱使得蝙蝠迁离其自然栖息地,迫使它们改而以农场的果树栖身,与农场饲养的猪一起生长。而且已发现在生存压力下,蝙蝠会释放更多的病毒。被迫迁离原栖息地,在加上与本不相关的物种近距离接触,结果使得蝙蝠身上的病毒会传染给猪,然后再传染给农民。

此外,亚洲拥有全球近15%的热带森林,但也因此成为森林砍伐的热点地区。亚洲大陆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丧失程度最高的大陆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为了建生产棕榈油等产品的种植园而开发土地,以及建设人类住宅区和牲畜养殖场而致森林遭到大面积破坏。

亚洲大量森林遭破坏,原因常是为生产棕榈油之类产品而开发土地建种植场。

果蝠往往生活在有大量的果树供食用的茂密森林地区。如果栖息地被破坏或受损时,蝙蝠就会寻找新的地方栖身,比如人类房子的屋顶,或者吴哥窟有裂缝的塔楼。维斯那东说“蝙蝠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狩猎造成的干扰迫使飞狐要寻找其他栖息地。”维斯那东的研究小组观察到的蝙蝠每晚要飞行100公里去找果实吃,这很可能是因为能供给其食物的自然栖息地已经不复存在。

但我们现在知道,蝙蝠对人类是有威胁的,其身上聚居着许多肮脏的疾病,有尼帕病毒和新冠病毒,还有埃博拉病毒和萨斯病毒(或称非典)。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干脆消灭蝙蝠以根绝这些病毒?对这个问题,一体化健康实验室(One Health institute Laboratory)的主任、“预测”项目实验室主任特蕾西•戈尔茨坦(Tracey Goldstein)的回答是,“除非我们想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戈尔茨坦指出,“蝙蝠在自然生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蝙蝠为500多种植物授粉,帮助其繁殖。她说,蝙蝠还有助于控制害虫,在人类疾病控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吃蚊子来减少疟疾,“对人类健康帮助很大。”

科学家说,虽然蝙蝠带有很多病毒,但也因为吃昆虫,能帮助人类控制疾病,因此消灭蝙蝠不是好的解决办法。

她还指出,即或从疾病的角度思考,捕杀蝙蝠已经被证明是有害的。她说,“如果一个物种数量下降,就会加速繁殖,结果反使人类更易受到感染。杀死动物会增加风险,因为你是增加了能传播病毒的动物数量。”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